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谁是“对手”权利主要依靠者?/杨涛

时间:2024-07-02 13:29: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2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谁是“对手”权利主要依靠者?
杨涛
对于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律师如提出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侦查部门应当在律师提出会见要求后5日内安排会见。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制定并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的规定》中对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
应该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这个规定是及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与律师可以仅仅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不同的是,检察机关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在刑事诉讼中维护国家、社会利益、被害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维护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利益。而律师作为当事人的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是依法履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因此,保障律师权利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与实现公正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像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应当在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要求后48小时内安排会见及其他的一些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中早有明文规定,之所以此次《规定》要再次强调,笔者认为恐怕与实践中没有很好贯彻有很大关系。同时,《规定》对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了解案件情况的范围和检察机关如何办理律师会见的相关事宜及其他事项作出了新的、具体规定,并规定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违反法律和本《规定》的,可以向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投诉,但笔者对这些详实的规定在实践中能否得以很好贯彻执行还是有几分担心。
因为检察机关虽然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同时又是公诉机关,是律师的“对手”。法律监督的职能要求检察机关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社会利益、被害人利益及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利益,但公诉的职能又使检察机关有着追求诉讼胜利的内在冲动,法律监督与公诉的职能经常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与矛盾,特别是在追诉压力较大的情形下,要其还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保障作为“对手”的律师权利,恐怕有些勉为其难。当然,律师按《规定》也可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投诉,但这是一种系统监督、内部监督,其效果如何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俩个“对手”之间,有必要引进作为中立的第三者——法院。当律师的合法权利遭到侵犯时,律师有权要求法院进行公开听证,法院有权在双方参与下进行公开裁决,对于侵犯律师的行为有权强制要求检察机关停止,并责令其执行有关规定。比如,对于检察机关无理不安排律师会见要求的行为,律师有权要求法院进行公开听证,法院也有权责令检察机关及时安排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这样,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才能落到实处。
作为司法机关的行业自律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这个《规定》的确是很及时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再一次提醒检察官们要铭记法律监督的职能和实现公正的天职,也必将使检察机关有内部监督进一步深化。但人类的诉讼历史和无数的诉讼实践告诉我们,要在诉讼中保障一方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诉讼的另一方,中立的第三者才是“对手”权利的主要依靠者、守护神。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E—mail:tao1991@163.net tao9928@tom.com

湖南省企业专利工作条例(已废止)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


湖南省企业专利工作条例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2月24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专利的申请
第三章 专利技术的实施
第四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专利管理机关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专利工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的企业专利工作。专利管理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加强对企业专利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积极申请专利,实施专利技术,研究和运用专利战略,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第五条 企业应当重视专利工作,根据需要确定负责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指定专职或者兼职的专利工作人员。
企业专利工作部门和专利工作人员负责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法办理国内外专利申请和维护专利权的有关事宜,协助组织专利技术的实施。
企业专利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的,由专利管理机关颁发专利工作者证书。

第二章 专利的申请
第六条 企业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引进产品、技术、工艺、设备的消化、吸收等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需要申请专利的,应当在向社会公开前及时申请。
第七条 企业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前,项目主要负责人或者发明人、设计人应当向企业专利工作部门及时提交专利申请报告书。
企业专利工作部门收到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报告书后,应当及时对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条件进行评审,提出是否申请本国专利的意见,报企业法定代表人审批;经批准后,应当依法办理专利申请手续。
第八条 职工申请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需要企业出具证明的,应当书面报告企业专利工作部门。企业应当自收到申报书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经审查确认为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发证明。
第九条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项目,在向本国提出专利申请后,如还需要向外国申请专利并要求优先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企业向境外出口新技术、新产品,其技术方案除可以保守秘密的外,应当事先向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申请专利,以防止他人仿制。
第十一条 在专利申请公布或者公告前,企业专利工作人员对其内容负有保密责任。

第三章 专利技术的实施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坚持专利工作与科研、开发以及技术和产品进出口等工作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选用专利技术。

主管部门确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应当优先选用专利技术。
第十三条 企业对其持有或者所有的专利技术,应当组织实施;本企业无条件实施或者不能充分实施的,应当适时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
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利技术并组织实施。
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利技术,或者与外方合资、合作兴办企业外方以专利技术作为投资的,应当对该项技术的法律状况进行调查,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载明专利技术的法律状况,为谈判、签约提供依据。
第十五条 企业实施他人的专利技术或者许可他人实施本企业的专利技术,应当依法签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并自合同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报许可方所在地的专利管理机关备案。
企业实施本单位职工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企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含有专利许可内容的技术转让合同的谈判、签约,应当有企业专利工作人员参加。

第十七条 实施专利技术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经专利管理机关认定,该项专利技术视同已通过技术鉴定。
第十八条 企业采用专利技术生产新产品或者许可他人实施本企业专利技术的,按照《湖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四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十九条 企业、职工发现其专利权被侵犯时,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 企业请求调处专利纠纷和进行专利诉讼,可以委托企业专利工作人员办理,也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办理。
第二十一条 企业对取得的专利权,应当依法缴纳年费,维持专利权的有效性;拟在法定期限届满前放弃专利权的,应当进行论证,确认继续维持该项专利权对本企业已失去价值。
第二十二条 企业确定技术发展方向,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技术,应当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法律信息,避免重复研究或者防止侵权。
第二十三条 专利管理机关依法查处假冒专利产品假冒专利方法的违法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在企业专利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使企业获得明显经济效益或者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取得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和报酬。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不在专利权人企业或者已离退休的,仍依法享有获得奖金和报酬的权利;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已去世的,获取奖金和报酬的权利由其继承人依法继承。
企业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和报酬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及其继承人可以请求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所在地专利管理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取得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企业,应当将专利证书复制件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并将该项专利及其实施效益情况记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技术、业务考绩档案,作为其技术职务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企业发给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金,企业申请专利、维持专利权所需的费用,可以计入成本费用。企业发给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可以从制造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所获得的利润和取得的使用费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 对压制发明创造,打击迫害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由企业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专利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专利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给国家、企业或者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责令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参照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2月24日

国务院批转林业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林业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同意林业部、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的报告》,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区要把这项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领导,作出具体部署。毗邻省、区双方要主动联系,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争取在今明两年内,把现有山林权纠纷处理好,以增进边界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的报告
近几年来,省与省之间的山林权纠纷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严重损失,影响安定团结。为此,我们深入重点地区作了调查,并和部分省、区研究了解决意见,现报告如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山林权属问题非常重视。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抓紧做好落实山林权和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积极解决山林权属纠纷。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
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指示》中,再次强调要抓紧处理这个问题。三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在林业“三定”中狠抓了山林权纠纷的调处工作。据统计,全国一百四十多万起纠纷已解决了一百二十八万多起。但是,省际山林权纠纷大都没有解决,至今全国还有一千三
百六十多起,争执面积达一百四十多万亩,纠纷较多的是南方各省。省际山林权纠纷的原因主要是:(一)山林权属不清。一些地区山林权历经变动,工作粗糙,造成权属混乱。(二)省、区之间的行政界线不清。有的地方过去没有划过或没有划清省、区界线,纠纷双方掌握的行政区划图
省、区界线不一致,各执己图,争要山林。(三)有些干部、群众受无政府主义、本位主义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
省际山林权纠纷调处工作,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政策,行动不统一,使许多纠纷久拖不决。不少地方经常发生争占山林、滥伐林木的事件,甚至引起大规模械斗,不仅造成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严重损失,而且破坏了边界地区安定团结和民族团结,影响生产建设,亟需妥善解决。


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必须从有利于安定团结、民族团结,有利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和四化建设出发,教育干部和群众,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克服本位主义,互谅互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在调处工作中,应掌握以下政策原则: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有关规定,解放前的旧契约不能作为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
(二)山林权属应以土地改革时确定的权属为基础,以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为主要凭证;没有土地证的,可参考土地改革时的土地清册。凡土地改革时已经分配的山权,其权属一律不再变动。
土地改革时双方重复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确凿证据的,其权属应本着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原则上按双方各半并结合自然地形划分,但如属土地改革后新造的人工林,林权谁造谁有,山权仍按各半的原则处理。
土地证上记载的山林四至与面积不符的,以四至为准,确定权属;四至不准确的,协商解决。
双方都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或者土地改革了但都拿不出凭证的山林,属国营单位之间的争执,如省、区的行政区域界线清楚,以行政区域界线为界,山林座落在哪一个省、区就归那一个省、区所有;属集体单位之间或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之间的争执,凡是人工林,其山权、林权均归造
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则应根据历史和现时的经营状况,兼顾双方利益,协商解决。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时期,为帮助少数民族社队发展生产,汉族社队划归少数民族社队的山林,其权属不再变动。
(三)在土地改革以后合作化以前,因迁居、嫁娶随带的或赠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办理入社手续的,属接受一方社队集体所有;没有办理入社手续的,仍归原社队集体所有。合作化以后迁居、嫁娶随带的或赠送他人的山林,其权属仍归原社队集体所有。
(四)解放以后,确属越界在对方土地上营造的人工林,应当按照山权不变,林权归造林者所有,适当照顾山权一方利益的原则,协商解决。
(五)对于省、区的行政区域界线有争执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参照解放后的历史状况和自然地形,由双方协商确定,并按照行政区域变更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六)省际山林权纠纷已经双方协商达成过协议,或经上级政府、司法机关裁决过的,双方都要维护原来的协议和裁决,不得以任何借口单方面修改或推翻。对于同一纠纷有数次协议或裁决的,以最后一次协议或裁决为准。
(七)发生省际山林权纠纷,当地双方应主动协商解决,也可以报请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调解处理。在纠纷解决之前,必须维持现状,任何一方都不准进入争执地区砍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它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山林权证,已发放的一律无效。
省际山林权纠纷一经双方协商达成协议或经上级有关部门调解、裁决处理,都要有协议书或裁决书,绘制山林位置图,并由山林座落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据以发给山林权证,由双方共同设置永久性界标。
(八)有省际山林权纠纷的地区,双方可根据以上政策原则,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协商制定解决纠纷的双边规定。纠纷双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协商签订的协议,亦应承认有效。
以上政策原则,只适用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省、区内的纠纷,仍按各省、区自己原来的规定处理。


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注解: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改按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一)坚持双方主动协商,上级帮助,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省际山林权纠纷,实际上是两个省、区基层单位的纠纷,应当主要依靠纠纷双方自己协商解决。经双方反复协商达不成协议的,提请县人民政府或司法机关调解;两县确实解决不了的,由省、自治区或行署、自治州协助处理。

经各级调解均解决不了的,由省、区人民政府各自将纠纷的情况及解决的具体意见、方案,提请国务院主管部门协调,确实协调不了的,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决定。各地在调处工作中要注意充分发挥省际护林联防组织的作用。
(二)做好纠纷地区干部的思想工作,严格执行法纪。在调处工作中,双方有关领导要顾全大局,以身作则,并教育各自一方的干部,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办事,坚决反对本位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封建宗族思想。对伪造、涂改证据,或以其他借口蓄意制造纠纷或阻挠纠纷解
决的人,要严肃处理。对挑起械斗,破坏森林,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要予以追究,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办。
(三)加强组织领导。省际山林权纠纷,大都包含有行政边界和其他资源的争执,有些涉及民族关系。建议省际山林权纠纷较多的省、区人民政府,组织林业、民政、公安、司法和民族事务等有关部门,协调行动,共同做好调处工作,促进纠纷的解决。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遵照执行。



198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