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

时间:2024-07-12 06:50:2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8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18号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5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09年5月20日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摊销。”

二、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享受国家和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三、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中小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提供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

四、将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五、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政府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逐步扩充资本金;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补贴,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能力。”

六、删除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七、将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同级有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法改变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

“(二)违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中小企业财产的;

“(三)违法撤换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

“(四)违法向中小企业收费、摊派、检查或者进行行政处罚的;

“(五)强制中小企业加入各种协会的;

“(六)违法举办评比活动的;

“(七)截留、挪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

“(八)对中小企业投诉事项推诿不办、查处不力或者违法处理的。”

此外,对个别条文作了文字修改。

本决定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2005年12月1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并符合国家中小企业标准的各类企业。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省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督促发展中小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省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政策和规划,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本省企业的区域发展状况,定期公布扶持重点,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第五条 中小企业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小企业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义务,依法经营管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

第二章 创业扶持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建立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减少创业限制,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定期发布有关创业信息,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和服务。

第八条 放宽中小企业准入领域,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和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中小企业均可以平等进入。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进入各类开发区(园区)及其建立的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创业和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原有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和因资金困难等原因中止建设的建筑物等,改造建设创业基地,为创业者创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利用现有开发区(园区)资源,投资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区。鼓励建造多层标准厂房。

第十条 中小企业可以依法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设立企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取得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中小企业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以租赁、联营、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

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和多层标准厂房的中小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人员和转业、退伍军人创办中小企业的,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扶持。

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办中小企业的,应当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其中工龄达到二十年的,经批准可以参照提前退休的工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

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单位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可以保留公职二年,工龄连续计算。

第十二条 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在员工户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服务。

第十三条 对于失业人员或者大中专毕业生创立的中小企业、当年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或者安置残疾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符合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政策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或者有关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减征、免征所得税、营业税等有关税、费。

第十四条 鼓励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创办中小企业。

以无形资产出资创办中小企业的,出资额占企业注册资本比例可以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创办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创新推动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专项资金,应当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予以支持。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技术进步专项资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中小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第十七条 中小企业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区域性、行业性的技术中心、技术交流站和技术服务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扶持政策。

第十八条 各类开发区(园区)建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可以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十九条 中小企业申报国内外专利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辅导并可以给予资金支持。

第二十条 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

第二十一条 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摊销。

中小企业投资开发的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以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

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者转让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十二条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享受国家和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鼓励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支付给引进的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的报酬,可以按实列作技术开发费用。

第二十四条 支持中小企业创立企业品牌,维护商标信誉,通过科技创新与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工商、专利等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章 市场开拓

第二十五条 中小企业改造、重组企业物流源,投资建立区域性商品交流中心和行业性产品购销中心,新办独立核算的物流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减免所得税、国债贴息、绿色通关等政策支持。

第二十六条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协作关系的,其项目可以享受贴息支持。

第二十七条 政府采购应当安排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者服务。具体比例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八条 中小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提供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九条 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允许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将获利后五年内的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

第三十条 支持中小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对取得认证的企业,给予便捷通关待遇。

第三十一条 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国际科技经贸活动。

中小企业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或者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开拓外销市场的,外经贸、科技等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技术和营销指导,协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外展览,了解国际市场,办理联合广告、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和在国外设置发货仓库。

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开展网上交易活动,促进产品市场化、国际化。

第五章 资金支持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第三十三条 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创业辅导和服务;

(二)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支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和咨询;

(五)支持专业化发展、产业集聚、清洁生产、与大企业的协作;

(六)和国家扶持资金的配套;

(七)支持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合作交流;

(八)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事项及管理使用办法,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十四条 省级财政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其他各项资金,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确定并逐步提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比例。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方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制度,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金融机构应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对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火炬计划项目,应当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种形式依法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公司、民资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政府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逐步扩充资本金;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补贴,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信用担保机构准入制度以及国家与省有关信用担保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完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

第三十八条 鼓励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合作,采用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技术改造贷款担保、存兑汇票业务担保、招标保函担保以及下岗再就业担保等方式,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范围。

第三十九条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为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第六章 服务指导

第四十条 省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统计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制定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反映中小企业发展运行状况。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并引导和协调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政府资助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应当免费或者降低收费标准。

第四十二条 推进省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建立中小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推动以中介机构为运营主体的信用记录、信用采集、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信用担保、信用风险防范、失信追究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十三条 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支持其按照章程独立开展工作。

行业自律性组织应当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中小企业的建议和要求。

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 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产业,从事技术中介、咨询、推广等服务活动,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人员。

第四十五条 鼓励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经理人才测评与推荐中心,促进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市场的发展。

第四十六条 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积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合法手段,维护企业利益,保护产业安全。

第七章 权益保护

第四十七条 中小企业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改变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企业财产。

第四十八条 中小企业依法享有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和侵犯。

中小企业依法享有劳动用工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决定用工条件、形式、数量、期限和工资数额以及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

第四十九条 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不得附加任何不平等的交易条件。

第五十条 中小企业因配合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或者其他市政建设项目,经营活动受到影响或者需要拆迁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协助解决资金、建设用地等问题,并依法给予补偿。

中小企业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适当救助。

第五十一条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公开办事指南、许可条件和相关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一律不得对中小企业的设立设置前置性许可。

第五十二条 规范检查和检验行为,执行法定程序,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对中小企业及其产品进行检查、检验。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检查、检验,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十三条 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公示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对于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实施之日十日前公布。行政收费应当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收据。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以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之外,向中小企业收取费用。

对于违反前款规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检验和检测费等费用的,中小企业有权拒绝,已收取的应当立即返还,并支付自收取之日起至返还之日止的利息。

有关机关在行使审批权和登记权时,除依照法律、法规收取审批、登记环节的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赞助或者接受有偿服务。

政府部门不得将行政职权转移到中介机构,不得为中小企业指定中介机构提供各种有偿代理和咨询服务,不得强制中小企业加入各种协会,不得向中小企业摊派订购报刊杂志。

第五十五条 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培训、达标、评比、鉴定、考核等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实行政务公开,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受理中小企业的投诉和举报。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受理的投诉和举报,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自办、会办、转办或者督办的处理决定。自办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办结。会办、转办和督办的,有关部门应当自会办之日或者接到转办、督办通知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诉人要求答复的,承办单位应当在办结后及时给予答复。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办结的,经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个工作日,并告知投诉人。

第五十七条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同级有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法改变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

(二)违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中小企业财产的;

(三)违法撤换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

(四)违法向中小企业收费、摊派、检查或者进行行政处罚的;

(五)强制中小企业加入各种协会的;

(六)违法举办评比活动的;

(七)截留、挪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

(八)对中小企业投诉事项推诿不办、查处不力或者违法处理的。

因前款行为给中小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办法。阿勒泰、塔城地区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等。具体的讲,是指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第四条 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和管理,进行旅游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多渠道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第六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自治州和县(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旅游区(点)发展协调制度,定期解决州、县(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中重大问题,使旅游业与各相关行业协调发展。

   第七条 旅游区(点)规划得到审批后,根据规划划定的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区(点)周围设置界线标志。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八条 伊犁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行统筹、协调,并牵头州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全州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凡列入州重点建设的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由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州人民政府审批。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和上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区总体规划,依照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第十条 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在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对旅游资源特点突出,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开发、利用价值显著的区域申请设立旅游区的,应由州旅游管理部门依法审查后,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景区、景点、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度假别墅等旅游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编制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旅游区还应增加资源开发项目和人造景观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内容;

   (四)基础设施配套;

   (五)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六)项目客源市场的定位和预期效益;

   (七)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三条:州旅游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召集计委、规划、建设、土地、环抱、草原、林业等有关部门和旅游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对旅游建设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同意的,发给建设单位“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持“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州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扩建旅游区(点)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旅游区(点)排放的污染物、垃圾等规定防治、管理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十六条 未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草原风景区内建立永久性旅游区(点)、度假区、疗养院、道路和其它设施。根据国家或自治州计划确需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持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批准文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征占用草原许可证手续。凡在草原风景区开办季节性旅游区(点),搭建临时度假区,以及开办与其相关的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向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征得书面意见,再向草原风景区所在地的县、市草原监理机构提出申请,经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在草原监理机构办理临时使用草原许可证。

   第十七条 未经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林地开展旅游经营服务活动。根据国家、自治州计划确需开发利用的,开发利用的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并向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地使用证,同时办理消防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卫生防疫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州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扩建旅游区(点)的选址,出具自然疫源性疾病检查、检验意见;对水体、水源地、垃圾处理、污染物排放等规定防治、保护管理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报州卫生防疫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颁发“卫生许可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经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取得上述行业和部门的相关许可证后,依照旅游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颁发“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实行旅游定点管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工商、税务行政主管部门,经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取得以上许可证后,依照有关规定颁发相关证照。

   第三章:保护

   第二十一条 保护旅游资源,人人有责。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旅游者必须爱护旅游区(点)的景物、林木、水源、草原、植被、设施和环境,遵守本办法。

   第二十二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配备必要的力量和设备,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保护责任。同时要搞好宣传工作,对景物、景点、景区要设立言简意赅的说明和醒目的保护标牌,其形式应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旅游区(点)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森林、草原防火、建筑、设施、设备安全、病虫害防治、水体、水源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卫生防疫等法律法规,制定各项管理责任制,按照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和旅游区(点)规划要求进行保护管理。

   第二十四条 旅游区(点)的林木、林地要严加保护,禁止砍伐、移植。旅游区(点)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建立责任制度,落实林木、林地的保护措施,及时搞好防治病虫害、防火和预防风雪雷雨灾害工作。要切实保护好林木、林地的生息环境,严防游人、人工设施、施工活动、大气和水体污染对林木、林地的损害。

   第二十五条 旅游区(点)的水体、水源地要加强保护管理,制止可能导致的水体、水源地的污染、破坏活动和过度的利用。

   第二十六条 旅游区(点)的植被和草原生态环境要切实保护好,禁止规划外采挖药材、草皮、取土等活动。规划内挖草皮、取土和建设等活动,应在不破坏植被和草原的前提下,由所在地旅游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 旅游区(点)的地貌必须严加保护,禁止规划外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经营活动。旅游区(点)规划内建设工程必须就地取用的沙石料,应在不破坏地貌的前提下,由所在地旅游管理部门安排适当地点,限量采取。

   第二十八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严加维护旅游区(点)动物的栖息环境,禁止伤害和滥捕野生动物。旅游区(点)要办理野生动物观赏景点、设动物园的,须向州旅游区(点)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申请许可证。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的生态知识和保护知识,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风尚。

   第二十九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加强旅游区(点)的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定执行,落实环境卫生保洁、病虫害杀灭、消毒设施完善、通风换气设备运行良好的责任制。宣传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和预防知识。

   第三十条 旅游区(点)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和历史风貌。禁止规划外大兴土木和大规模进行改变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防止旅游区(点)的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第三十一条 各旅游区(点)必须遵循《伊犁哈萨克自治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服从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各项保护责任制度和措施。

   第四章:规划

   第三十二条 旅游区(点)规划是切实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旅游区(点)的综合部署,经批准的规划是旅游区(点)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十三条 旅游区(点)规划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十四条 旅游区(点)规划应在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

   第三十五条 旅游区(点)规划文件的编制,应委托国内外有资质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协助进行。

   第三十六条 编制旅游区(点)规划首先要搞好对景区、景点资源的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收集完整的基础资料。

  旅游区(点)规划基础资料,由规划文件编制单位负责收集并充实完善。全部资料经整理后由旅游区(点)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档并永久保存。

   第三十七条 旅游区(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旅游区(点)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各项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突出旅游区(点)特性和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旅游区(点)要区别于城市公园,忌大搞“人工化”造景。

   (三)深入地调查研究,搞清旅游区(点)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规划问题的工作方法。

   第三十八条 旅游区(点)的范围,应当根据景观完整,维护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定规,便于组织游览、管理和发展等需要,在规划中划定,在总体规划批准后确认生效。在旅游区(点)外围,根据保持景观特色,维护旅游区(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污染和控制建设活动等需要,在旅游区(点)规划中划定保护地带,景区、景点规划批准后,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后,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环境要求,由当地旅游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三十九条 旅游区(点)规划的审批:

   (一)县、市级旅游区(点)规划,应征得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由旅游区(点)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备案。

   (二)自治州级旅游区(点)规划,由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三)自治区级旅游区(点)规划,应征得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由旅游区(点)所在地、州人民政府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审批。

   (四)国家级旅游区(点)规划,由旅游区(点)所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征得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报国家计委、旅游局审核,报国务院审批。

   第四十条 旅游区(点)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如确实需要对规划作重大修改或增建重大工程项目时,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报原受理审批的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章:建设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旅游区(点)内占用土地,建设房屋或其它工程等,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总体规划进行审查同意,出具书面意见,再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要严格控制旅游区(点)的建设规模,旅游区(点)的土地和设施都应有偿使用。

   第四十二条 在本办法发布前,已经占用旅游区(点)的单位和个人,由管辖的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进行清理,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凡属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自然风貌,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都要限期治理或逐步迁出;迁出前,不得新建、改扩建设施。旅游区(点)原有的有碍景观的工程设施,要按规划要求进行遮掩、改造或者拆除。

   第四十三条 在旅游区(点)及其外围保护带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站场、铁路、仓库、医院等同风景和游览无关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单位和设施。按规划建设的各项设施,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都必须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四十四条 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内,除规划规定外,不得建设旅馆、招待所、休闲、疗养机构、管理机构、生活区以及其它大型工程等设施。

   第四十五条 旅游区(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重要的工程项目,如大型水库、公路、缆车、索道等,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在报请计划主管部门审批之前,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工程的初步设计由各级建设部门审批。旅游区(点)规划批准前,不得兴建建设项目。个别特需兴建的,其规模与选址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技术论证,并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报各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六条 在旅游区(点)及其外围保护带内的各项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被、水体、水源、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

   第四十七条 各县(市)旅游局应以规划为依据,积极组织各项设施的统一开发建设和管理。集中各个渠道的资金、技术,用于旅游区(点)维护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能违反规划,不得为了争取资金而迁就投资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要求。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为切实保护各类旅游资源,促进有关事业协调发展,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对设在旅游区(点)范围内的园林、文物、环保、卫生、农林、工交、商业、服务、治安等所有单位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单位原有业务渠道和经费渠道不变。旅游区(点)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旅游区(点)规划,服从统一管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债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监督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公开投诉电话,建立旅游投诉制度。对旅游者提出的投诉和赔偿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做出答复;受理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做出答复。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对旅游区(点)实行定点管理和年检制度,并对其实行公告制度。公告包括开业公告、变更名称公告、变更经营范围公告、信誉等级公告、停业公告、吊销许可证公告等。

   第五十二条 本州对旅游区(点)实行标准化管理。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设施和服务标准,配合国家、自治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区(点)评定等级,并颁发等级证书和标志牌。未评定等级的旅游区(点)不得使用有关等级的用语和标志。

   第五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区(点)经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对旅游者开放。

   第五十四条 旅游区(点)应当根据接待的需要,按照标准规定,设置停车场、公厕、环卫、通讯和安全保障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区(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得影响顷区、景容。

   第五十五条 旅游区内设有收费旅游点或者旅游项目的,应当分别设置单一门票,不得强行向旅游者兜售联票、套票。

   第五十六条 在旅游区(点)内或者周围,不得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不得纠缠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

   第五十七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遵守旅游安全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旅游安全设施和设备。高空旅游设施和惊险旅游项目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和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发生旅游事故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加强救护,并及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十八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对车、船、缆车、索道、码头等交通设施、游览、娱乐活动器械、险要道路、繁忙道口、危险地段及水域或猛兽出没、有害生物生长地区要设置安全标志,做出防范说明。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开展游览、娱乐活动。

   第五十九条 旅游项目的价格及收费,应符合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的规定。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公开服务项目和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不得擅自提高属于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及旅游者约定的收费标准;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和强卖商品;不得欺诈、勒索旅游者;不得强迫旅游者接受收费性服务项目。

   第六十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为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务。旅游经营者之间以及旅游经营者与旅游团体之间的业务联系(包括有偿中介活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第六十一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要加强对经营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妥善处理生活、经营污水、垃圾等,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监督检查,严禁随意排放和倾倒。对违反卫生、防疫管理规定的经营单位、个人及游人要严肃处理。

   第六十二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根据资源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参观、游览、娱乐和科学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介绍景区、景点的风貌,指导游览活动,提供服务。景区、景点的一切游览、娱乐活动都要讲求科学、文明,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排除低级、落后、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

   第六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要做好文明游览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游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景区、景点各类资源、爱护公物,注重卫生。每个景区、景点都要制定注意事项并认真贯彻执行。

   第六十四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范围界线、生态环境、各项设施、建设活动、生产经营、游览接待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研究,形成完整资料,妥善保存。

   第六十五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对其从业人员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岗位专业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景区、景点导游、讲解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活动。

   第六十六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

   第六十七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检举、控告和起诉。

   第七章:旅游者

   第六十八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十九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了解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质量的真实情况;(二)获得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三)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服务;(五)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尊重;(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要求赔偿或投诉、起诉;(七)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十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二)尊重旅游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三)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设施;(四)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规定;(五)履行旅游合同或约定。第七十一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按照下列方式处理:(一)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要求赔偿,被要求赔偿的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作出答复;(二)自旅游者合法权益被损害之日起3个月内,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所在地损害行为发生地或损害结果发生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关投诉,受理旅游者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质量监督机关,应自收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三)向工商、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机关检举、控告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在外地就医的离婚案件管辖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在外地就医的离婚案件管辖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批复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日(84)法民字第5号关于张孝琴诉张文选离婚案件的管辖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贵州省都匀县张文选因患精神病来你省沈阳市治疗,其妻张孝琴向都匀县人民法院起诉离婚,该院以被告之父不同意当代理人和被告在沈阳治病已逾一年为由,将案件移送你省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你院和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被告婚姻关系的发生、存续、感情变化情况及工作、户籍都在都匀县,被告系临时来沈治病,不属民诉法(试行)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居所地范围,案件应由都匀县人民法院管辖。经研究,基本同意你院意见。
我们认为,民事诉讼意义上的居所地,一般是指当事人最后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地方。被告在外地就医满一年以上的地方虽也可视为居所地,但案件是否归就医地法院管辖,则要根据诉讼之类型来决定。如你院来文中所说的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结婚、婚后生活、工作、户籍都在一
地,被告去外地住院治病期间,原告提出离婚诉讼,无论从那方面看,案件由被告就医地人民法院管辖,对审理和执行都是不便的,因此,我们同意你院提出的本案由被告户籍所在地(也是原告户籍所在地)的都匀县人民法院管辖的意见。



198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