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葫芦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

时间:2024-07-09 15:44:1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6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葫芦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67号

现将《葫芦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予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二OO四年二月二十日

            葫芦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出租汽车客运管理, 保障乘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的正常秩序,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交通部《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规范》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从业人员、乘客及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管理人员,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出租汽车客运,是指以轿车、小型车为主,按乘客意愿提供服务,并依照行驶里程或时间计费的区域性道路客运。
  第四条 市、县(含县级市、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履行具体管理职责。
  建设、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出租汽车客运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有关管理制度;
(三)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受理消费者投诉;
(四)组织行业培训,开展法制道德教育;
(五)提供信息咨询,解决运输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出租汽车客运坚持集约化经营,实行实体化运作,代理性出租公司要逐步向实体公司过渡。
  第七条 客运出租汽车应逐步淘汰低档次车辆,向新型、环保、节能、高档车型发展。
第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实行有限期使用制度,期满,经营权即丧失。
第九条 对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从业人员及交通行业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举报。有关部门应及时依法查处。
第二章 开业和停业
第十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管理权限和客运经营者的资质等级采取招投标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城市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国家对城市出租汽车客运行业必须达到的技术、标准有规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其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应的要求。
第十二条 申请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单位和个人,应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和乡(镇、街道)介绍信,向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0日内做出决定。予以批准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颁发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 客运出租汽车停业,经营者应当在停业前7日内报请批准其经营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停业,停业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第十四条 客运出租汽车歇业,经营者应当在歇业前30日内到批准其经营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应当接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年度审验。年度审验不合格的,责令其在1个月内停车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或超过12个月未接受年度审验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相关证件自行失效。
第十六条 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必须经职业培训取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营运驾驶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业。
第十七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合并、分立、迁移等, 应当经批准其经营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合并、分立、迁移等有关事项办理程序予以公示。
第三章  管理与服务规范
第十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服务规范:
(一)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接受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遇有抢险救灾,主要客流集散点供车严重不足,重大活动等特殊情况时,经营者应当服从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调集车辆的统一指挥;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服务质量标准、规范、工作人员守则、车辆维修保养、费收管理、安全行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四)加强对驾驶员进行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五)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各种台帐、档案和基础资料;
(六)与驾驶员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七)提供证明车主身份的资料和证明,代缴各种规费,办理车辆停业、歇业等各种手续,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并按物价部门审批的标准收取服务费;
(八)遵守客运服务规范的其他规定。
第十九条 出租汽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车容整洁,设施完好,统一使用座垫套;
  (二)应装置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计价器;
  (三)在车顶统一设置固定出租标志灯,车内有明显的待租标志;
  (四)在车身规定部位标设经营者名称及投诉电话,张贴标价牌,车内设有交通主管部门发放的服务监督卡;
  (五)车上配备有效灭火器;
  (六)车体使用政府统一规定的颜色和标志,不得擅自粘贴或喷涂广告;
(七)出租汽车应按规定进行二级维护、综合性能检测和技术定级,严禁三级以下技术等级的车辆从事出租客运。
第二十条 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 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从业资格证及其他相关证件;
  (二) 遵守交通法规,在符合规定的路段上、下乘客;
  (三) 按照合理经济路线或者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不得绕道和拒载,营运途中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断服务;
  (四) 执行收费标准并且出具车费发票,按照规定使
用标志灯、计价器等客运服务设施;
  (五) 不得利用客运出租车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不得驾车聚众上访;
  (六) 对乘客遗忘在车上的物品,应无偿归还。无法归还的,应及时送交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理;  
(七) 衣着整洁、仪容端正、语言文明,不得向乘客索要额外钱物。对病人、产妇、残疾人以及急需救助的人员优先供车;
  (八) 载客出租汽车遇有公安部门设立的登记站时,按要求办理登记手续;
(九)积极参加有关部门及经营者组织的学习培训和行业竞赛活动,有权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遵守客运服务规范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出租汽车驾驶员可拒绝提供服务:
  (一)已载客运营的;
  (二)所经道路无法行驶的;
  (三)酗酒者或精神病患者无人陪护的;
  (四)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
  第二十二条 乘客应当按照计价器显示的数额支付车费及所发生的过桥、过路等费用。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乘客可以拒绝支付车费:
(一)租乘的出租汽车无计价器或者有计价器不使用的;
(二)驾驶员不出具车费票据的;
(三)车辆在起步里程内发生故障,无法完成运送服务的。
  第二十三条 客运出租汽车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区域运营,不得异地营运,不得固定线路经营。
第四章停车场、站点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建设、公安等部门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其他客流集散地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置相应的停车场地。
按照方便乘客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条件下,在主要道路上设置有明显标志的出租汽车乘降点。
   第二十五条 出租汽车停车场、站点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挪作他用。
第五章检查和投诉

  第二十六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客运出租汽车的监督和检查。按照省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出租车实行记分制管理。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在客流集散点和道路上对出租汽车实施稽查时,须两人以上,主动出示稽查证件。未出示证件的,被检查者有权拒绝检查。
  第二十七条 经营者及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应当接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稽查,如实提供情况,不得拒绝、妨碍、阻挠。
  第二十八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出租汽车经营企业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投诉者投诉时,应提供被投诉者单位、姓名、车辆牌照号码及发票等有关证据和情况。
第二十九条 出租汽车经营企业受理对出租车的投诉后,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投诉者对答复有异议的,可以再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投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理投诉后,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第三十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受理乘客与驾驶员客运服务引起的争议。乘客投诉计价器失准的, 应立即封存该计价器及其附设装置,并送技术监督部门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检验费由乘客支付,检验不合格的,费用由驾驶员支付,并视情节对其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和交通部《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交通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 5月 1日起施行。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地位和利益,在劳动关系各自具有独立的地位和利益,在劳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就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程序以及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立法建议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概述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以前,因当事人双方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或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由劳动者一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所谓单方解除权,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力。单方解除权性质上为形成权,即不须有对方当事人同意便可发生法律效力的权利。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条,38条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做了详细的规定,劳动者如要解除劳动合同,除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后解除和依法行使即时解除权以及第38条最后一款无需通知用人单位直接解除合同外,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行使一般解除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其他任何实质条件,但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以使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准备,避免影响其生产和经营。劳动者的辞职权,亦即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权利的一项具体化权利,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是对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的肯定和具体化。此规定为劳动者行使自主选择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一般也是以用人单位一方的格式合同为准,对于劳动者的限制多于权利。因此,劳动法从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规定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有力保护了劳动者行使权利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价值。劳动者出于兴趣、爱好、专业,待遇等考虑,认定现有的单位和职业不适合于自己时,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需要实现新的选择。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自由,就可以积极主动地调整资源的组合方式,为实现新的更优的组合提供了可能。

  (三)在程序上限制了解除权的滥用,维护了合法的效力,保障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在赋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的同时,施加了提前告知的程序义务以限制解除权的行使,这样便兼顾了两个目标,即维护合同效力与维护合同自由。并且,一定程度上给用人单位足够的时间,以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不至于用人单位因为劳动者的离开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生产经营。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合同法虽然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做了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劳动者的预告解除问题,劳资双方关于授权不平等引发的问题,违约责任问题等,这些问题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少难题和麻烦,如果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者的预告解除问题

  第一,预告期限问题

  按照第37条的规定,劳动者的预告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但这一期限在司法实践中也产生不可避免的争议,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替代程度因劳动者素质的不同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一些高级人才的替代程度远远低于普通劳动者,可以说三十日这个预告期限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有看法的焦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辞职请求只能无条件接受,无形中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损失,而劳动者却可以随时离开。

  第二,预告期限内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在劳动争议中,劳动者主张劳动合同因已经提前预告而解除,而用人单位则不认为劳动合同已经解除的情况很多。其主要的争议点就是在预告期限的起算问题以及预告期限内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上。现在劳动者形式期预告解除权的方式往往是以辞职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许多劳动者都是在提交辞职报告后即离开用人单位而另谋他职,在等到三十日的期限满后才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相应的离职手续,这就给预告期限内的劳动合同的效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提前预告是劳动者的义务,在法定期限届满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仍然是有效的,双方之间仍然存在着劳动合同的关系,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继续履行劳动义务。但是用人单位也不应当利用预告期限的规定,片面利用其有利条件在预告期限的确定上作文章,而给劳动者重新就业制造障碍。

  第三,用人单位在预告期限内是否可以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作为对劳动者单方解除的抗辩

  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单方面解除权的前提是保护劳动者的劳动自由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行使单方面解除权时,用人单位以书面方式通知劳动者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不得成为其抗辩依据,劳动合同应当视为解除。这一点劳动部在立法说明中已经加以了充分的说明,但司法实践中仍然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可以抗辩,这是与立法精神相违背的。

  (二)关于授权不平等引发的难题

  世界各国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都有一个相同的内容:即单方面提前通知解除权只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不适用于约定明确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明确期限的劳动合同只能基于正当的法定事由发可解除。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条、38条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实用于哪种劳动合同,劳动者对所有劳动合同均可行使一般解除权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基于法定的正当事由,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补偿。许多劳动争议案件都明显反映出这种授权不平等,必然会导致产生劳动争议。

  依《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履行提前30日预告程序劳动者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的期限条款对劳动者来说几乎没有约束力,而仅仅对用人单位才有约束力。劳动者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可随意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始终面临着劳动者走人的缺员威胁。虽然法律规定有30日的预告期限,但现代企业中的高级人才、“高级打工仔”很难在30日找到替代者,一个关键劳动者的辞职,有时会使一个企业破产。一般解除权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劳动合同,会导致因一般解除权授予不平等所产生的利益失衡更加失衡。同时,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可随时“跳槽”,必然对劳动者的培训投入信心不足,从而限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劳动合同的期限条款是必备条款,在约定期限内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但现实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确定期限条款只对用人单位有约束力,而对劳动者却没有约束力。

  (三)关于违约责任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90条规定了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解除合同的赔偿责任。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仅限于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将其赔偿数额固定为合同依法解除时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是否充分合理?举例,假设一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了一份5年期限的固定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者工作1年后,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此时雇主的赔偿标准仅为2个月的工资(1个月工资的2倍),劳动者损失的四年甚至更长的工资和其他损失都无法得到赔偿,这种赔偿标准对劳动者极为不公!在合同法解除合同的场合,经济补偿的重要意义在于补偿劳动者工作期间的贡献,因此,应根据其工作年限,计算经济补偿金额;而在违法解除合同场合,赔偿的目的是弥补劳动者合同剩余期限的工资和其他损失,而不是已工作期间的贡献,二者机理完全不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这种责任机制,除了法理基础和立法技术的严重缺陷,也远远无法赔偿劳动者因合同解除而遭受的实际损失。

  (四)劳动者行使特别解除权无条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形式的规范问题

兰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

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


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08】第2号


《兰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已经2008年6月20日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张津梁 二○○八年七月三日


兰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评议考核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指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构对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行政执法职权和法定义务情况进行的检验、评价和奖惩等活动。
第三条 本市对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组织、受行政执法部门委托执法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行为所进行的评议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议考核标准。


第二章 评议考核主体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负责本级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监察、人事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日常工作。
第七条 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所属行政执法机构、行政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工作。
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在上级法制机构的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本部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第八条 行政执法部门在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进行评议考核时,应当充分听取上级行政执法部门的意见,接受同级和上一级法制机构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制定本级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基本标准,应当报本级依法行政领导机构备案;行政执法部门制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专业标准,应当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三章 评议考核标准与内容


第十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由基本标准和专业标准组成:
(一)基本标准主要依据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有关规定,结合行政执法的具体情况,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维持率确定。
(二)专业标准主要依据部门组织实施和参与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部门行政执法业务工作和岗位职责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确定。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指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包括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内容、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等。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主体内容包括:
(一)依法设立行政执法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取得《甘肃省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
(二)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法制机构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经审查取得《行政执法证》;
(三)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法制机构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经审查取得《行政执法监督证》。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内容包括:
(一)行政执法行为符合执法权限;
(二)行政执法依据适用正确;
(三)事实认定准确,证据充分,证据、材料的收集和采用合法、规范;
(四)自由裁量权运用适当;
(五)变更行政执法决定,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
(六)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有效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程序内容包括:
(一)执行立案、受理有关规定;
(二)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行政执法身份;
(三)告知当事人所拥有的法定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履行的职责;
(五)依法举行听证;
(六)依法履行回避义务;
(七)依法向当事人送达行政执法文书,告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方法;
(八)遵守其他法定程序规定。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案卷质量主要内容包括:
(一)行政文书使用齐全、填制规范;
(二)体现行政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按年度进行立卷、归档,妥善管理,方便查阅;
(四)有电子、音像材料的,应当一并整理归档。
第十六条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主要内容包括:
(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维持率;
(二)行政复议决定和行政诉讼判决执行情况。


第四章 评议考核方法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应当根据工作实际,采取组织考评、自查自评、互查互评等多种方法进行,注重将外部评议考核与内部评议考核有机结合。
第十八条 内部评议考核是指评议考核主体对评议考核对象行政执法行为的评议考核活动,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听取行政执法工作汇报;
(二)进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三)明查暗访行政执法情况;
(四)查阅有关文件资料;
(五)对行政执法人员调查了解;
(六)评议考核主体确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九条 外部评议考核是指评议考核主体组织行政管理相对人、社会各界代表等对评议考核对象行政执法行为的评议考核活动,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召开座谈会;
(二)发放行政执法调查问卷;
(三)设立评议考核专用电话、公众意见箱、电子信箱;
(四)设立评议考核网页;
(五)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
(六)评议考核主体确定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基本标准、专业标准评议考核各占30%,外部评议考核占40%。
第二十一条 根据评议考核最终得分情况,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评定。90分以上为优秀,70—90分为合格,60—70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五章 评议考核结果及其应用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可与日常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专项任务完成总结工作等相结合,应与依法行政考核、目标管理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公务员考核等有机结合,避免对行政执法工作进行重复评议考核。
相关考核涉及行政执法工作的,应当直接使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结果。
第二十三条 专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每两年组织一次。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结果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并告知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十五条 对行政执法成绩突出,在评议考核中被确定优秀的行政执法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由市、县(区)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 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达标。
对存在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法制、监察、人事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兰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市、 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方案。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